當晨霧漫過盤州古城的青石巷弄,家家戶戶的艾草香早已攀上雕花木門,這座六百年的衛(wèi)所之城在端午晨曦中蘇醒。灰瓦白墻間,草木灰浸潤的粽葉正包裹著傳承千年的團圓密碼,老灶臺上蒸騰的甜香黃粑,書寫著盤州人獨有的端午詩篇。
草木灰里的時光密碼,在古城的四合院里,阿婆們將糯米浸泡在草木灰水中,指尖翻飛間,三角狀的灰粽裹進秘制臘肉與板栗仁。這種源自明代軍屯飲食智慧的灰水粽,用草木灰的堿性激發(fā)出糯米的清甜,配以盤州特有的高山野栗,每一口都嚼得出古城人對自然的敬畏。街邊黃粑作坊里,粳米與黃豆經(jīng)柴火慢熬成金黃油亮的糕團,清甜的米香飄過城門洞的飛檐,與書卷氣融成獨特的端午味道。
門楣上的歲月守護,沿著南北大街漫步,家家門前的艾草菖蒲結(jié)成翠綠的端午符咒。曬干的艾草還能制成藥枕護佑安康。在環(huán)河路邊的市集里,背著背簍的老人穿梭于草藥攤間,粽香在石板路上流淌,恍惚間仿佛看見戍邊將士們在此掛艾納福的歷史倒影。
![]() |
![]() |
屋檐下的團圓敘事,暮色初臨時,古城的團圓宴在雕花八仙桌上展開。外酥里糯的灰粽切開瞬間,臘肉油脂浸潤每粒糯米;黃粑蘸著土蜂蜜,甜味里藏著豐收的喜悅。三代同堂的歡聲笑語漫過馬頭墻,就連遠游的游子也會收到家人寄來的"真空灰粽",讓古法美食穿越千里溫暖異鄉(xiāng)客。這份舌尖上的牽掛,恰似古城墻磚般厚重恒久。